今天是 智能问答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鄂城区2022年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信息来源:鄂城区教育局 日期:2022-12-27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要求,现将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鄂城区现有人口总数69.07万,其中农业人口17.16万。有10个乡镇和4个街道,119个行政村。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398元,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99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61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0076元。现有义务教育学校106所,其中,小学及教学点87所〔小学51所,教学点36个(50人以上21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中1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在校学生63746人(小学44172人、初中19574人),教职工4271人(小学2702人、初中1569人),其中专任教师4039人(小学2579人、初中1460人)。

  二、存在的问题

  2012年,鄂城区获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示范区”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2017年,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复查。目前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均达到国省标准,但对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一)资源配置问题

  1.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0.40人,初中0.54人,均未达到1人以上。

  2.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初中0.57人,未达到0.9人以上。

  3.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初中8.36平方米,未达到10.2平方米以上。

  4.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1677.65元,未达到2000元以上,初中1577.62元,未达到2500元以上。

  5.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初中1.84间,未达到2.4间以上。

  (二)政府保障程度问题

  1.部分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未达到1间以上,且已有的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到96平方米,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到90平方米。

  2.有5所小学(市实验小学、新民街小学、吴都小学、东方红小学和洋澜小学)和4所初中(市一中、市五中、吴都中学和石山中学)规模超过2000人。

  3.小学有594个班级超过45人,初中有271个班级超过50人,主要集中在城区。

  4.专任教师4039人,持有教师资格证的4032人,持证上岗率为99%,未达到100%。

  (三)教育质量问题

  2019--2021年,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异系数:小学分别为0.572、0.547、0.512,均高于0.50;中学分别为0.476、0.427、0.376,后面两年已低于0.45。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只有部分达到Ⅲ级以上,只有部分校际差异率低于0.15。2022年未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四)社会认可度问题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主城区教育资源捉襟见肘,人民群众对学校布局、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质量等仍有期待。

  二、整改举措

  (一)压实政府主体责任,在政策保障上优先

  一是坚持“四优四统”原则,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推行“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始终坚持对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对教育经费优先安排、对教师待遇优先落实、对教育困难优先解决;坚持对学校建设统一规划、资金投入统一安排、教师调配统一管理、考核评价统一标准。先后出台《鄂城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贯彻<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鄂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鄂城区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实施方案》等文件,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推进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是落实“三个增长”要求,创新教育投入机制。近几年,我区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多方开源节流,区级财力优先保障教育。全区教育总支出、生均教育投入、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等逐年增长。2020年,我区筹资1.7亿元,解决了全区教师待遇历史遗留问题,将全区教师工会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自2018年开始,我区将教师5项考核的奖励性工资与党政机关同等考核发放,确保教师政策性待遇在我区不折不扣得以落实。

  三是压实教育目标责任,创新“双线问责”机制。一方面,成立鄂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指标及标准,从4个方面31项指标,与各镇(街办)、各相关区直单位签订了责任书,明确各成员单位责任;另一方面,恢复鄂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重新设专职副主任督学和督导办公室,从学校择优聘请71名责任督学,将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按照区域划定了5个责任片区,不定期深入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限期整改。

  (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在资金保障上优先

  近年来,先后投入近14亿元,完成新建、扩建、改建学校12所。

  一是新建4所学校。投入近3亿元,在主城区新建市育才中学,增加了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8618平方米,已于2019年秋季招生,解决了城东地区无中学的情况;与恒大公司协调,将市恒大小学回收,规划建设成公办学校,已于2021年秋季招生,增加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5280平方米;缓解了城东小学学位紧张状况;投入近3.5亿元,新建市城南九年一贯制武昌学校,增加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12280平方米,今年秋季开始招生,彻底缓解主城区南部中小学学位紧张状况。投入3亿元,在花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9年一贯制花湖实验学校,规划建设二期,教学及辅助用房近16500平方米,已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招生,缓解了花湖开发区上学难的情况。

  二是改建学校3所。鄂州中专迁建后,在原校址上改建成一所小学(新民街小学东校区),新增了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12180平方米;在市九中原校址改建成了市西山小学,新增了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4000平方米。2所学校均于2019年秋季学期正式招生。整合市四中和市六中,将六中并入四中,将市六中校园改建成市官柳小学,比原官柳小学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3000平方米,已于2021年秋季实现招生。

  三是扩建5所学校。投资215万元,在花湖镇华山小学新建了一栋面积1300平方米的综合楼,2019年秋季学期已经投入了使用;投资230万元,在泽林镇泽林小学新建了一栋1480平米教学楼,2020秋季学期已经投入了使用;投资240万元,在杜山镇旭东小学新建了1530平方米教学楼,2020年秋季学期已经投入了使用;投资300万元,在樊口小学新建一栋教学楼,新增教学用房面积1200平方米,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招生;投资500万元,扩建一栋洋澜小学教学楼,新增教学用房面积2000平方米,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招生。

  四是内部挖潜改造。投入1800万元,化解部分学校大班额。凤凰街道莲花小学优化学校内部教学资产,收回校内私立幼儿园资产,改建成教室;合理利用学校闲置资产,改建凤凰街道百子畈小学,将凤凰街道南塔小学和百子畈小学联合办学;鼓楼小学租赁学校周边的市区部门闲置资产,将其改造成教师办公室,将原教师二层集体办公室改造成教室。

  (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在资源规划上优先

  一是统筹推进全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按照我市编制规划的《鄂州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进一步优化我区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所有学校建设规划,必须按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实现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备标准统一。在今后几年,我区所有小学、初中将严格按照优质均衡发展要求进行布局规划和资源配置,确保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学校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确保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5.8平方米以上;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10.2平方米以上;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00元、2500元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2.4间以上。

  二是逐步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根据《鄂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主城区及农村小规模学校实际,我区坚持规划优先、坚持平稳为主、坚持统筹调配,逐步实施原则,制定了我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2020--2035年规划。今年,我区将落驾坪小学、程潮铁矿学校、矿机学校、塔桥小学、黄土咀小学、小桥小学等6所小学列为整合对象,优化整合落架坪小学、小桥小学、塔桥小学和黄土咀小学,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整合配置,合理调配师资和学生。

  三是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我区全面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工作,在推进力度、范围、涉及群体上再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合理流动机制,全面实行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轮岗、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支)教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镇中小学跟岗学习制度和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等制度,确保区域内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达到10%以上,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四)优化学校教育管理,在师资配置上优先

  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全面落实农村新机制教师、义务教育教师招聘等政策,在编制部门审定的编制空额内,及时足额补齐教师。今年,我区拿出空编248个,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目前,已经完成了面试工作。另外,我区积极与市编办、市教育局争取,解决我区教师编制严重不足问题,我市已经同意建立全域核编新格局、探索全域调编新模式,统筹调配全市中小学教职员工编制668名,其中,区级之间横向调配435名、市级统筹233名,有力推动了教育编制资源均衡。

  二是推进学区制、集团化办学。通过“名校+弱校”“名校+分校”“名校+新校”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基本实现资源配置、师资交流、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统一,加快缩小城乡间、学校间教育差距,义务教育质量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目前,我们已经在主城区10所学校进行了试点推广,计划到2025年底,力争达到90%。

  三是着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通过举办“鄂州教育大讲堂”、开办市、区两级“名师工作室”、推进全员教师“1+1”(1节展示课、1节随听课)优质课比武等形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市、区两级骨干教师;通过推行国培、省培、市培计划,采取研培一体化、教师学历提高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三名”工程,全方位、大范围开展教师能力提升,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学校知名度,选树一批鄂城教育的品牌。在教师职称评选上向农村地区学校和一线专业技术教师倾斜,每年农村地区学校教师职称评选比率不低于60%。到2024年,我区中小学校达到每百名学生至少拥有1名骨干教师、每百名学生拥有高学历教师数中小学分别达到5.3人和4.2人。

  (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在“双减”落实上优先

  一是继续加强教学质量监测。我区已先后接受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轮次的质量监测,监测结果相对较好。我区主要以“推门听课”为抓手,实行“随机督导”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督导;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每学期对中小学进行全面教学工作评价,检查覆盖率达100%,推行“期末抽测、网上阅卷、质量分析”阶段性教学监控,发挥质量监控、评价、反馈功能。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是积极探索教改课改。我区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辖区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代表赴河北衡水、襄阳五中、华师一附中等地学习,邀请省、市教研员和外地名校长来我区送学讲学;布点示范带动,每个镇(街办)各选2所中小学作为课改试点学校,重点在全面开设课程、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学与信息化手段融合等方面出经验、出成果,为全区学校推行课改教改起探路和示范作用。

  三是大力推行“双减”。全区原有123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经过2021年规范治理后,现转为非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6家、转为兴趣类校外培训机构101家、转为托管类2家、停办14家。我区中小学校在提高课堂效率,坚持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上进行了突破,积极开展教学比赛活动,通过比课、赛课、晒课,激发教师上精品课、讲优质课;在改变教师评价体系,落实考试评价改革,减少学生考试频次,禁止成绩排名上进行了改革,不再将考试成绩作为对学校、对老师的唯一标准,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办学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在提高学生托管质量,提供“订单”式、“点单”式特色服务,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兴趣爱好及家长不同需求上进行了探索。我区学校在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学生作业负担等方面效果明显,全区中小学课后托管服务全覆盖,学生健康状况得以提升,社会反响普遍较好。

  三、后续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根据《湖北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区教育实际,对标对表,对存在的问题逐步整改落实,争取2025年年底前实现各项规定指标全部达标,为迎接2027年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做好充分准备。

 

 

  鄂城区教育局

  2022年12月27日

ICP备案号:鄂ICP备1700528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70402000191号    网站标识:4207040001
主办单位:鄂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系统管理入口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7-60896105    地址:鄂州市鄂城区凤凰街道办明塘路70号    点击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