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智能问答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鄂城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 日期:2024-04-11
 鄂城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草案)的报告

——20231228日在鄂城区第届人民代表大会

次会议上

鄂城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局  兴进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鄂城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落实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武鄂同城化发展提速和鄂州花湖机场开航运营的重大发展机遇,高效统筹经济发展与安全,全区经济运行呈现稳步恢复、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总体优于预期,交出了一份难中求成、极为不易的答卷。全年地区生产总预计同比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22.78%,规上工业产值预计同比增长5%,限上社零额预计同比增长9.3%;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21.65亿元,同比增长36.1%;新增市场主体预计突破10万户。

(一)坚持壮实体提质效,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一是项目招引取得卓著成果。持续开展十比十拼大竞赛之招商引资突破竞赛”、招商引资“百日会战”等专项行动,全区新签约亿元项目72个,累计金额404.32亿元。区委、区政府领导每月亲自挂帅出征,全区累计外出招商97批次,接待客商考察246余批次,洽谈推进项目及合作134项。成功举办2023年“双招双引”、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会等活动,发布鄂城区2023年十大商贸服务业招商场景,聘请人工智能、大健康、商贸服务等不同领域的6名招智顾问及7名招商大使,招商引资工作在全市考核中获得第一名。二是项目投资支撑作用明显。“十比十拼大竞赛之项目建设加速竞赛”、两轮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为抓手,推动总投资962.5亿元的104个市级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目前已开工项目76个、纳统项目56个、竣工达效项目19个。2023年我区谋划专项债券项目58个,项目总投资538.90亿元,债券总需求99.53亿元截至目前,共获批地方专项债券项目10个,发债金额17.54亿元。我区在全市重大项目拉练活动中,连续个季度排名均居前二名。三是助力市场主体精准有力。利用区政务服务中心一事联办窗口,成立首贷服务中心,为首次贷款企业开通融资绿色通道,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深化拓展19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325张,全市首张眼镜店《行业综合许可证》在我区颁发,改革举措得到省药监局的发文表扬3政银企对接会协调全市10家银行和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企业签约、授信,全区46家企业签约41.35亿元、授信41.8亿元全年服务企业融资822.91亿元,增长15%开办企业0.5天办结,零成本服务企业,为2651家市场主体节省开办费用47.72万元;落实160千瓦以下企业用电报装零投资,为64户低压用电户节约办电成本近1亿元。

(二)坚持谋创新促转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是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截至11月份,全区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7个,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8.83亿元,同比增长62.19%,增速全市排名第一;新进规进限企85家,欧冶炼金入选2023年全省重大增长点企业;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1家,现有创新型企业33家,增量和现有量均全市排名第一。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家,其中,2023年新增11家,增量全市排名第一。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赛马制”综合评价中,我区位列二类参评县(市、区)第1名,在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二是高技术产业活力迸发。全区现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37家;现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36家,R&D经费投入6.08亿元,同比增长17.5%。高新技术企业入网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13家,入库数全市第一;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7.54亿元,增长22.46%,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家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的畜牧企业。截至目前,技术合同成交额已完成15.4亿元,超额完成市定目标。新挂牌4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支持企业新立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4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52件,注册商标量超4700件。三是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7.16万亩,推行“田长制”,持续整治撂荒地连片流转土地8.7万亩 率先完成流出耕地整治任务,实现粮食产量1.42亿斤2022年汀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工,2023年杜山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粮食种业研究取得新突破,武大杂交水稻基地育种试验水稻150多亩,发布红莲型杂交水稻新品种28个,在万亩湖绿色虾稻米、峒山香米、鄂稻贡大米等基础上,新认证峒山有机稻谷品牌。碧石渡镇“鄂城柑橘”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杜山镇百合鳞茎工厂化快繁及冬闲田商品种球繁育技术、碧石渡镇优质高效梨新品种选育及轻简栽培模式创新与应用等2个项目获省科技厅农业农村领域拟立项公示。碧石渡镇“高楼养猪”、长港镇“工厂养鱼”等被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2023年,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三)坚持促改革优环境,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一是营商环境水平持续提升。开展两轮优化营商环境“百日比赛”,全力塑造“金牌效率、金牌服务、金牌诚信、金牌保障”营商环境鄂城口碑,打造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开展服务企业“双千”活动,建立“三级三包”对口帮扶机制,31名区级领导和53家区直部门包扶172家规上企业,收集并解决问题70余条,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8项省级、16项市级先行区试点改革事项获得批复创建,获批数均为全市第一。三级政务服务系统受理业务244033件,办结率100%。新增“互联网+监管”认领监管事项148项,认领率100%。成立128个“鄂小帮”帮办代办团队,为办事企业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31333件。“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年考核全市第一。二是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按照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工作部署,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实现国资国企监管体制机制科学完善。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按照“市场化、实体化、规范化、集团化、有限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存量国有资产整合利用、新增经营性资源持续注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治理体系搭建、市场化业务模式构建等方式,以鄂城区城投为基础,培育“聚指成拳”主业突出、多元发展、资产优良的国有大型集团公司,助力鄂城区经济民生发展。三是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基础信息数据归集,完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信息报送机制,加强5类行政管理信息归集。3个司法部门16个行政部门依托省信用平台累计归集信用信息168687条,其中双公示信息5263条,五类信息76917条,信用承诺5514,入库率达99%。结合各单位职责及行业特点,广泛培育实守信社会氛围组织开展诚信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10场,充分运用“信用鄂州”平台常态化开展诚信文化知识宣传学习,年度累计稿41篇。荣获2022年度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区)

(四)坚持优功能提品质,宜居城市展现新貌。一是城市建设更具品质。主城区“和天下”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问题楼盘得到有效盘活,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2个,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开工101部;“保交楼”工作扎实推进;樊口和花湖城市更新进度过半;国省干道综合整治三个标段完成进度均超过90%;武汉新城“三纵三横”鄂城段工程全面推进,“纵三”工程已完工,“横一”工程正全面推进;实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增汽车充电407座;新建文化主题“口袋公园”19个,新改扩建休闲广场17个,城区绿化覆盖率倍增。二是城市管理精细高效。城市“疤痕”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出店经营、流动摊贩、乱停乱放、城市“牛皮癣”等“微疤痕”4700余处,拆除违建、围挡60处共9009㎡,清理菜地约700㎡,治理裸露土地、植绿6511㎡,整治破旧农房88栋、提档升级外立面23900㎡,翻新屋顶11700。城市排渍、供水安全、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持续开展“三项革命”,打造“三项革命”示范点(社区、小区)20个,覆盖小区79个;完成“楼道革命”1055栋、“管线革命”1200米、“楼顶革命”1162栋,打造4个城市社区和6个集镇示范点,提升城镇功能品质。三是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持续开展擦亮小城镇、城乡风貌提升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完成县乡道改造8.1公里,新建农村公路已完成23.66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已完成30.22公里。路长制公示牌已基本覆盖县乡道,完成安防建设1.82公里。发布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12农村寄递物流实现全覆盖。33家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获2022年度省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金额共43.76万元。被列入省级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区。碧石渡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镇,长港镇获评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碧石渡镇樟树岭村等3个村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泽林镇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杜山镇路口村入选全省第二批清廉村居建设典型村名单。汀祖镇岳石洪村村庄规划入选国家优秀案例。长港镇峒山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

(五)坚持抓治理守底线,绿色安全底色凸显。一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年以来,我区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印发《鄂城区主城区建筑工地扬尘管控“红黄黑榜”考核办法》,黑斑数量同比下降50%。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67个。深入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累计治理排污口249个,完成率99.6%。持续推进三山湖流域向阳港片区综合治理工程,正在开展详细地质勘查、人工湿地及向阳港渠道施工准备工作。花马湖泉塘港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完成6条农村黑臭水体的整治验收工作。碧石渡镇获评全省“森林城镇”。我区被纳入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试点区。二是安全生产底线不断筑牢。以防风险“百日保安”行动为抓手,累计发布11期安全生产红黑榜企业名单排查安全隐患8365处,整改率86.3%。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安全检查,共排查各类重大隐患129处,完成整改84处;开展油气长输管道专项检查8次,排查整改隐患32处;排查文旅场所安全隐患问题18处,已全部完成整改;完成烟花爆竹安全隐患整改53条,取缔非法经营点23个,收缴销毁非法产品459件;排查建筑工地安全隐患495处,完成整改479处。检查燃气餐饮场所2919家次,燃气“三件套”安装率达100%,燃气“瓶改管”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平安鄂城建设再创佳绩。截至目前,全区无新增非法集资案件,金融环境平稳有序。中央第一批、二批交办信访积案22件、省级交办第一批、二批信访积案共49件,已全部上报化解,化解率100%。稳妥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139起、网络舆情784起。排查管控宗教团体3个、宗教活动场所63处,分类管控涉邪等重点人员276人,确保政治安全。西山市场监管所入选全国首批五星”所,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成功创建。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刑事打处1226人,实现“八类案件”和“四案”全破。“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改革做法在全省作交流发言,群众安全感在全省“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103个县市区排名第7

(六)坚持补短板惠民生,共同富裕扎实推进。一是稳岗保就业统筹推进。全区居民人均可支收入26240同比增长5.8%;城镇新增就业86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9%。先后开展8场“春风行动”等线下专场招聘会和42期线上招聘会,参会企业16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达成就业意向900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50人,发放金额1.9亿元,享受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38家,放款金额1.6亿元,带动就业人员1340人。全区城乡劳动力信息采集人数近30万人,信息采集入库率居全省第一。“创新零工驿站建设模式”入选省级营商环境试点改革事项并验收认可;已建成明堂市场、东塔社区等8家零工驿站(市场)。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市低保标准从2022年的620/月提高到640/月,农村低保标准从540/月提高到570/月,发放城乡低保合计4849.3万元、特困供养金1372.5万元,发放临时救助金260万元。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在进行项目竣工验收。33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农村互助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85%,建成各类城乡幸福食堂45个。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衔接互通、功能互补的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基本形成。孤困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提高至1500//月,共发放各类资金约298.7万元,稳步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累计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1070.13万元。三是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投入1.5亿元实施学生用眼改善工程,完成90所学校125间教室1500盏护眼灯安装。武昌学校、新民街小学凤凰校区综合楼等建成投用,新增学3245个。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学前教育“两率”均优于省标。吴都小学获全国健康校园,花湖中学和碧石中学分获国省乡村温馨校园,明塘小学、市五中获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初步实现“五联”办学全覆盖,碧石渡镇五星教联体获评省级试点建设单位。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市中心医院合作共建鄂城区人民医院,已挂牌成立。全区6家医疗机构提前一年完成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站建设,其中3家通过省级认证、3家通过市级认证。区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全覆盖。托幼备案服务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任务。高标准通过国家级慢病示范区复审。

各位代表!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不断向好。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

居安思危,知忧克难。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招商引资质效有待提升。产业转型任务艰巨,实体经济发展仍较困难。发展后劲有待增强,带动性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龙头项目储备不够。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的期望还有差距。民生领域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总体目标和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全区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为: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二)工作计划

为深入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着力做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字当头,巩固经济增长新态势。一是更大力度加强项目谋划。立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对2024年谋划的105个总投资669.8亿元的市级重点项目落实一对一包保服务,力争2024年完成有效投资100亿元以上;不断提高谋划工作质量,力争更多项目纳入2024年省级重点项目清单,切实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红利。二是更大力度推动项目建设。持续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区直部门合力攻坚,统筹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重大项目“签约-开工-纳统”闭环管理,适时推动签约项目实质性动工、开工项目及时入库纳统、纳统项目尽快建成达产,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力争全年重大项目建成投产20以上,完成技改项目不少于20个。三是更大力度促进消费回升。加快提振居民消费,做好城区分会场批发零售一体、住宿餐饮一体专项消费券发放工作,激发居民消费热情。加大市场主体服务力度,切实做好重点餐饮、商超、石化等企业的跟踪服务,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0家以上。创新消费场景,推动武汉东、火车站等商圈提档升级,盘活海宁皮草城、豪威城市广场,培育1-2个网红商圈。实施“抢人计划”,带动人流消费流;支持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模式,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等新增长点。

(二)坚持产业强区,塑造经济转型新优势。一是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聚焦重点行业及企业,力争2024年培育新增产值过2000万元增长点20个,新增产值20亿元。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抓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梯次培育工程,力争2024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6家,总量突破30家。建立小进规企业培育库,实行分类、阶梯培育,实时动态监测,力争2024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新增产值4亿元二是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抓手,围绕持续优化生产结构、加强设施装备建设等七大方面谋划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对接配套项目,深挖本地资源,厚植发展优势。强化龙头企业支撑,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全力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长江经济带农产品物流枢纽、武汉都市圈农产品供给基地等。持续推进花湖、泽林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高效推进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优化我区农林牧渔业生产布局落实落地。三是聚力打造营商环境发展高地。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营商环境建设的短板弱项。聚焦重点突破,着力降低用能、物流、融资等成本,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规范服务提升效能,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狠抓惠企政策落实,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对标国际一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锚定“全省第一方阵”目标,推动8项省级、16项市级先行区试点改革事项完成全面验收及推广,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三)坚持创新驱动,培育经济活力新动能。一是壮大创新发展平台。依托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引进知名高校院所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新建一批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投融资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等。推动现有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力争2024年新增2家省级、8家市级创新创业平台。二是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聚焦创新型县(市、区)建设验收标准,提前自查评估,做好查漏补缺,确保顺利通过省科技厅评估验收。持续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入库200家以上。进一步巩固我区项目承接能力,争取新立项10项以上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0亿元以上。三是优化创新要素配置。立足“两带一组团、滨江三片区”,重点打造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产业集聚区。抢抓花湖机场、武汉新城两大省级战略机遇,紧盯武汉都市圈主导产业,坚持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积极协作发展“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城”的“飞地经济”,积极探索产业园合作共建、创新要素分享机制,形成联合放大效应,共建光谷科创大走廊。落实人才强区战略,贯彻全市“33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121人才引进计划”,实施“资质回鄂城”“我选鄂城”计划,落实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配套服务保障。常态化开展金融工程升级行动和政银企对接活动,精准服务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投融资需求,助力全区金融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优势互补,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一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推进国省干道综合整治,加大项目协调力度,全面推进国省干线融合发展项目三个标段的建设,保障项目建设进度。继续做好“保交楼稳民生”工作,加快项目建设交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及时开展收尾及预验收工作。加快老城金十字街区项目吴都古肆、南浦路、武昌大道、古楼四个片区新业态导入。二是补齐城乡功能短板。进一步推进“瓶改管”、老旧小区燃气设施检测更新工作。推动全区农村公路村道的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推进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管养模式。落实农村公路客运补贴。以农村人居环境为牵引,深入推进“三乡工程”“乡村合伙人计划”和“乡村创客计划”,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支撑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三是全推进乡村振兴。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推进农业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种养能手技能提升、专业农机手提升三类培训行动,培训高素质职业农民300人以上。

(五)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绿色发展新图景。一是蓝天保卫战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通力协作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的工作机制;聚焦主城区钢构、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汽车维修等行业,特别是樊口区域创力鞋业、扬子重型、隆琪钢构及东塔街、江碧路、花园北路等汽修聚集区,持续推进涉VOCs企业排查整治;强化施工和道路扬尘、秸秆露天焚烧等面源污染管控。二是强水污染防治。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推动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重点湖区综合整治,全力保障水安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压实三级河湖长责任紧扣年度水质改善目标,强化细化实化拆、堵、关、停、限、治、补攻坚措施。切实加强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监管,强化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集中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三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及回头看。加强污染地块动态监管,持续开展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地块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完成市下达的新增建制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持续推进农村污染地块动态治理。

(六)坚持人民至上,共享民生福祉新成果。一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公益性岗位管理,落实就业兜底保障政策。持续实施返乡创业行动,全力做实“创新零工驿站建设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复制推广工作,新建改造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15。强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征缴,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完善“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公办福利院“镇院区管”改革成果,规范运转区级养老服务中心,整体推进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改革创新,推广失能特困群体集中供养模式。扎实推进社保基金巩固提升行动,确保社保基金监管无漏洞。适时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调整提标工作。推进残联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幸福食堂+”服务品牌建设。二是推动健康鄂城建设。提升区人民医院服务功能,筹建区体检中心营养食堂和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推进村级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完成23家村级卫生室能力提升任务。推动泽林、花湖2家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45%、重点人群覆盖率100%。积极创建健康促进区,力争通过国家验收。三是推进文旅事业发展。支持汀祖镇岳石洪、四峰山及泽林镇凤凰山创建3A级风景区。继续举办鄂城区运动会、“武昌鱼杯”全国毽球锦标赛、马拉松半马比赛、全省滑翔锦标赛、全国跳绳锦标赛。举办武昌鱼文化旅游节暨农垦文化节、全国书法大赛、泽林旱龙舟节、5.19旅游节、樊口端午赛龙舟节、花湖民间艺术之乡文化节等。推动“吴都·乔街”、莲花山旅游区更新工程暨智慧游乐综合体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协调保障完成园博园、灵玲野生动物园重大文旅项目开工建设。

各位代表!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广泛听取政协建议,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干事勇气,齐心协力、埋头苦干,为更好服务我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我市加快建成“两区一枢纽”做出积极贡献,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鄂城新篇章!


 

1.十比十拼大竞赛:区委、区政府统筹推进鄂城区“十比十拼大竞赛、勇当全市压舱石”行动,包括县域经济提质竞赛项目建设加速竞赛招商引资突破竞赛产业转型升级竞赛营商环境优化竞赛乡村振兴促进竞赛生态环境保护竞赛城市文明提升竞赛平安法治建设竞赛共同缔造示范竞赛等十大竞赛。

2.“百日会战”“百日攻坚”“百日比赛”:简称为“三百行动”,区“十比十拼大竞赛、勇当全市‘压舱石’”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十比十拼大竞赛基础上,以“三百行动”推动全区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三大重点板块。

3.“三级三包”:县级领导包保、区直部门包联、各乡镇街办包扶,三级三包机制精准助企纾困。

4.“三横三纵”:武汉新城与鄂黄黄“三横三纵”快速道路系统建设工程,快速道路建设工程全长约423公里,品质提升工程和重要节点建设工程涉及改造里程共327.7公里,其余28.5公里为原有道路。三横285公里,横一”(北通道利用高新大道贯穿武汉新城组团光谷片区、中心片区,经吴楚大道联通鄂州主城组团,到达鄂州花湖机场,连接203省道沿江经过黄石大冶组团北部至黄石新港;横二”(南通道利用凤莲大道武阳高速辅道贯穿武汉新城南部、龙泉山片区、梧桐湖片区,经锦冶公路联通保安湖片区、黄石临空片区,连接钟山大道穿过大冶湖新区至黄石新港;横三”(中通道结合国高网线路调整,整体考虑武鄂黄黄路网结构优化,加快推进武阳武黄汉鄂联络线、汉鄂高速改扩建、武汉至黄梅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三纵138公里,纵一利用创业大道贯穿武汉新城葛华片区,连接257省道联通武汉新城中心片区、红莲湖片区;纵二利用黄冈路口大道、明珠大道贯穿黄冈主城组团,经鄂黄大桥连接鄂州主城组团,南向通过106国道接锦冶公路,联通黄石临空片区、黄石大冶组团;纵三利用燕矶长江大桥连接黄冈、鄂州主城组团,向南经过鄂州花湖机场西侧连接201省道,贯穿黄石大冶组团接入钟山大道。

5.“口袋公园”: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所,面积一般在400-10000平方米之间,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

6.“八类案件”“四案”:八类重大刑事案件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四案有命案、枪案、抢劫、抢夺。

7.“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群众安全感、公正执法满意度、矛盾纠纷调解有效率、扫黑除恶行动评价。通过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增强群防群治能力,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助力平安创建工作。

8.“零工驿站”:集就业信息推介、现场招聘、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9.“五联”办学:“城联乡、强联弱、名联新、大联小、高联低”,城区学校联农村学校、强校联弱校、名校联新校、规模较大学校联薄弱小规模学校、初中联小学的办学模式。

10.教联体: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建,要求区域内的1所优质学校与对应学段的几所相对薄弱学校,捆绑形成一个“联合体”,实现优质学校二次辐射。

11.“飞地经济”: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区划限制,以最新国务院批准的各类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在平等协商、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以生产要素的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直接目的,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开发各种产业园区,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12.一住两公”:指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变更土地用途确保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符合使用要求。同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坚决杜绝类似情况发生。

 

 

ICP备案号:鄂ICP备1700528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70402000191号    网站标识:4207040001
主办单位:鄂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系统管理入口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7-60896105    地址:鄂州市鄂城区凤凰街道办明塘路70号    点击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