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智能问答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旱”地不再“寒” 撂荒又逢春

日期:2022-12-16
 

     (通讯员:欧阳玉洁)走进花湖镇白龙村,远远望去,一排排绿油油的菜芽儿爬满山坡,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尽头。谁能想到,上半年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这片超过500亩的撂荒地重新披上了绿装,充满了生机。

近年来,花湖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吹响土地撂荒的号角,坚持党建引领,组建工作专班,强化政策协同配套和资金保障,点绿成“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党建引领,荒地变身“聚宝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撂荒的原因有很多,如缺水、土地分布零散、耕作不便,乡下耕地无人种,种了粮食少人管。”在弄清楚撂荒的根本问题后,白龙村坚持党建引领,以“一下三民”实践活动为抓手,发动号召20多名相关带头签订同意撂荒确认书。“我们以首‘田’过关带动全村过关,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因地制宜将百亩撂荒地整治量化指标体系,结合党员积分管理,建立村民土地撂荒“田长制”,采用政策补贴、上门宣传动员等方式,让农民试着种,愿意管!”白龙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谢英炳介绍道。

在380户村民的支持下,村里200余亩撂荒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土地撂荒,不仅要解决谁来种,更要想好种什么,如何销,要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鄂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敏在指导农情中说道。

二、共同缔造,旱地“枯木又逢春”

“终于盼来了水!田里有水,心里不慌。”余大爷看着自家菜地喝饱了水,想着晚饭又能吃上一顿美美的羊肉炖白菜。

今年以来,天气持续干旱少雨,眼看刚撂荒种下的菜就要奄奄一息,村里500亩撂荒地陷入旱情危机。“我觉得要打有准备的仗,不能全指望水库调水,还要疏渠清淤”“我种的油菜才刚出苗,千万要救活,只要能抗旱,要啥出啥!”,在白龙村昼访夜谈活动中,30余村民代表将抗旱的诉求摆上桌面,得到8个村民小组的支持后,施工队伍11月进村开挖沟渠。几户村民拿着自家的工具,协助工作人员检查泵站,想着为抗旱出一份力。“多亏了80多名村民的支持,我们顺利启动4台挖机,完成了白龙水库中干渠、东干渠及4条支渠的清淤,现在正在对3处抗旱塘开展清淤。下一步拟计划将主、支渠连通,确保干旱有水灌,汛期及时排!”说起抗旱,白龙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旭辉颇有感慨

连续几天,鄂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花湖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花湖镇党委书记花小平,花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志国,花湖镇党委委员吕智勇等一行到村里查看水位情况,实地了解农民下地、农机上路存在的堵点卡点,挂图作战,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解决。“现在每块田里都有管道,水直接送到地里”,水源滚滚来,村民紧缩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三、产业发展,“土地银行”创新高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石。为推进荒地变良田,镇农办多次召集村干部、村民代表碰头商议,讨论适宜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作物种类,积极物色和联络有意愿复耕复种的村民和种植户,最终联系到金丰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口”农业,种植经济作物高粱和油菜,创设“土地银行”。

“我年纪大了,地里活干不动了,但地还在,我把5亩地让合作社经营,每年还能拿上千的租金,政策好啊”“我常年在外务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样的地,不一样的好日子!”陈大叔开始抱着试试的心态,入股了1亩地,尝到甜头后,又将自家的剩余的2亩存入“银行”,将土地经营权打包入股至经营主体,每年享受分红。在把“绿叶子”变成“金叶子”后,村里380户村民陆陆续续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目前已投入资金600万,村里入股了50万,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万元”,撂荒地不仅“绿”起来,还渐渐“贵”起来。

白龙村撂荒整治不是个案,而是整个花湖镇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的生动写照。“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多种粮、种好粮,让“旱”地不再‘寒’,荒地年年春。”花小平说道。

ICP备案号:鄂ICP备1700528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70402000191号    网站标识:4207040001
主办单位:鄂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系统管理入口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7-60896105    地址:鄂州市鄂城区凤凰街道办明塘路70号    点击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