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智能问答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扶贫路上的“铿锵玫瑰”——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黄祥珍

日期:2022-03-15

3月5日下午,冒着淅沥沥的小雨,黄祥珍拎着公文包一路小跑来到鄂州市鄂城区碧石渡镇龙会村便民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鄂州市住建局、鄂州市国资委、鄂城区政协等十多家单位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几名村民代表约好了似的,齐刷刷鼓起掌来,而这掌声正是送给刚从北京领奖回来,穿着简朴、头发却一丝不乱的黄祥珍。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碧石渡镇扶贫办副主任黄祥珍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她获奖,大家都很开心。碧石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脱贫、贫困村全出列,她功不可没。”说到黄祥珍,碧石渡镇扶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刘合奇眼神里满是肯定和赞许。

“辛苦,但也要砥砺前行”

“以后你就负责镇上的扶贫工作了。”2015年11月,36岁的黄祥珍接到镇里通知——要转岗到扶贫办,那时的她并不十分明白“精准扶贫”意味着什么。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初期,我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张贫困户信息采集表,一天之内改了四次表格样式和内容。”黄祥珍说,当时,镇扶贫办就她一人,责任重大,压力也大,为尽快熟悉扶贫政策,她制定了学习计划,分类学习扶贫相关文件。

“不懂就多钻研,不熟悉就多调研。”一切从零起步的黄祥珍,本着“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全面小康不漏一项”的原则,放弃了周末休息时间,每天起早摸黑走村入户。

回忆起从事扶贫工作的最初时光,黄祥珍深呼了一口气说:“半夜偷偷躲在家哭的事我也干过。”原来,刚开始时,扶贫工作系统有时不稳定,黄祥珍好不容易熬夜录入系统的数据,第二天被归零,只得重新录。回到家里,看到镜子里嘴角起泡、眼睛通红的自己,黄祥珍的情绪有些崩溃。

“我要把好第一关,扣好第一粒扣子,让困难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生活。”深夜中的崩溃没有击退她帮百姓脱贫的勇气。

整整30天,黄祥珍走遍了碧石渡镇的角角落落,摸清了每家每户的情况。瘦了8斤的她,腿却肿了一圈,还跑烂了两双鞋,但精准识别出了该镇贫困户379户、985人。

好不容易将扶贫工作捋顺的黄祥珍,在2016年迎来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婆婆患癌症,丈夫也生了重病,先后在武汉住院治疗。在儿子读高三的关键时期,家庭的重担陡增。从前只知道工作的她瞬间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家中有事也不能暂停扶贫这件大事。”黄祥珍向家人解释。办公室、村、医院、家……黄祥珍来回奔波,承担起工作和家庭的双重重担,她咬牙前行……

在黄祥珍的办公室挂着一面锦旗,是脱贫户王丹送来的,上面写着“千方百计济困 千辛万苦扶贫”12个大字。原来,王丹13岁的儿子不慎从二楼摔伤,成了植物人,黄祥珍帮助其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并组织捐款9.3万元解了她燃眉之急。

“看到这面锦旗的瞬间,我明白了‘精准扶贫’意味着什么——哪怕千辛万苦也要千方百计!”黄祥珍目光坚定地说道,“即便辛苦,也要砥砺前行,这就是‘扶贫人’。”

“六亲不认”的“一根筋”

“她是‘六亲不认’的‘一根筋’。”说这话的是黄祥珍丈夫的堂兄卢国兵。

卢国兵一家是低保户,希望申请识别为贫困户。黄祥珍仔细研究国家扶贫政策后,发现卢国兵家的情况不能进入建档立卡系统,便耐心做其一家人的工作:“大哥,侄子已经成年,有了工作收入,根据政策,你家不符合精准扶贫政策,也不符合低保户政策。我是扶贫办负责人,更要带头向大家讲清楚政策啊!这次我只能取消你家的低保资格啦!”

“这还是一家人吗?生怕你大哥家过好了是吧!”……难听话说了一箩筐,黄祥珍不争辩、不反驳。

扶贫工作重在督办,难在合办。对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重难点工作,她主动和城建、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一道深入现场,进村入户,并与上级相关单位对接,争取资金1044.8万元,改造危房79户,实施项目21个,聚集“两不愁三保障”,帮助村民解决安全饮水等实际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她严把质量关和廉洁关,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在省、市、区各级检查、巡察、审计中,得到了肯定。在连续几年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大数据核查中,碧石渡镇扶贫办大数据核查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

“该做好的我必须做好,不能做的我绝对不做。”黄祥珍如是说。

“让政策找人,不让群众多跑路”

“让政策找人,不让群众多跑路、不跑冤枉路。”这是碧石渡镇口口相传的“珍珍法”。“珍珍法”来源于黄祥珍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金盆村,从小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黄莹莹引起黄祥珍的关注。

2015年,黄莹莹一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黄祥珍将教育扶贫的政策一条条背下来,讲给黄莹莹一家听。“你好好读书,该买的书还是得买,国家政策好得很,不要怕!”黄祥珍拉着黄莹莹的手说。

在扶贫政策的一路帮助下,黄莹莹考上高中、大学。怀着回馈社会的信念,她选择学习护理专业。如今,黄莹莹在武汉一个社区当护工,照料残障人士。

“看到她能利用所学立足社会、回馈社会,我很自豪,也很欣慰。”黄祥珍拿出手机,翻开相册高兴地说,“看,莹莹前不久还给我发了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照片。”

樟树岭村事实孤儿陈紫雕到邻市复读,考上了江汉大学,但因学费一筹莫展。黄祥珍看到“泛海助学行动”有资助贫困大学新生学费、补助路费的政策后,主动对接教育部门,千方百计筹措2万余元资金,解决了陈紫雕上大学的难题。

刘小珠患小儿麻痹症,二级残疾,没有经济收入。黄祥珍鼓励他申请扶贫小额信贷,在集镇开店补胎、修鞋、配锁。如今,刘小珠自食其力走出贫困,他说:“多亏镇扶贫办黄主任等同志的耐心帮助,要不然生活都成问题,小孩也没钱上大学。”

“平日里基本都是她主动找贫困户,送政策上门。”谈及黄祥珍,龙会村第一书记吴金火竖起大拇指,“许多扶贫干部遇到不懂的政策,也乐于向她请教,她可谓是扶贫‘专家’。”

据悉,近几年,碧石渡镇无一例因扶贫工作而上访的事件。

“扶贫要用创新来指路”

“扶贫要用创新来指路。”这是黄祥珍挂在嘴边的座右铭。

2016年,樟树岭村产业扶贫采取的集体经营模式让其亏损2万余元。“哪里出了问题?”带着疑惑,黄祥珍深入该村调研。

“发展集体经济不等于集体经营,要市场化运作。”找到问题症结的黄祥珍迅速向上级领导汇报,提出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股金+租金+薪金”的模式,进行产业扶贫。

“这模式好,村子一年一个样。”驻樟树岭村第一书记李从亮介绍,2017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上年的1.2万元增长到5.9万元,2018年增长到9.5万元,2019年增长到13万元,2020年突破20万元,樟树岭村也从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此外,黄祥珍因地制宜促成中药材种植和水蛭养殖等19个专业合作社落户碧石渡镇,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通过抓产业促脱贫,找准短板拔穷根。

樟树岭村樟嘉裕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普利感叹:“我们合作社自2018年落户碧石渡镇以来,有什么事,黄主任都积极帮我们沟通协调,出了很多力。”

如今,在碧石渡镇,能人回乡创业热潮涌,该镇也在鄂城区率先建立“挣薪金、分股金、收租金”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增强了脱贫户自身造血功能,让村民实实在在地脱贫致富。

谈起今后的工作,黄祥珍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全镇的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也都脱了贫,但巩固脱贫成果任重道远,乡村振兴还需奋力前行,我要把过去的成绩当作新的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学习强国 湖北学习平台

 
ICP备案号:鄂ICP备1700528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70402000191号    网站标识:4207040001
主办单位:鄂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系统管理入口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7-60896105    地址:鄂州市鄂城区凤凰街道办明塘路70号    点击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