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智能问答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长港镇峒山村:解锁乡村文旅业态新场景

信息来源:长港镇、钦成文旅 日期:2023-09-27
 稻花香里说丰年
“枕水听山”话乡愁

秋天,中国乡村最美的季节。

这个秋天,当人们行走在峒山村,当人们在特别的语境中谈论起“丰收”这个词,其中的含义远比“船满江,谷满仓”来得更为深远。


秋分之季,全国各地的乡村如约迎来了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麦浪涌动田野,丰收的色彩尽染华夏大地。在鄂城,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武昌鱼文化旅游节在长港镇峒山村热烈开幕。

一语,十年

 

一个故土新生的故事

       鄂城区多年来致力于探索城乡均衡发展,从“统筹”到“一体化”,再到“融合”,长港镇峒山村正是其中典范,它见证的是城市向农村反哺,转向城市与农村互联互动,进而共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鲜活实践。 

   

十年前总书记来到峒山,留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殷切嘱托,峒山自此成为“乡愁”的代名词,人们开始怀着对乡土最原始的情愫去重新凝视这片正在生长的土地。转眼间十年已过,再访此地,一水护田,两山排闼,风貌一新,美景依旧,山水之间流淌的仍然是中国人的自然牧歌。

四大内容,三大功能

 

激活诗意的乡村文旅新场景


乡愁具有追忆和回望的性质,也指向异乡人关于故乡场景的想象。青瓦白墙的小楼枕水而居,卧于其间,听峒山之变化,听四季之流转,“枕水听山”由此得名。


鄂州是古铜镜之乡,峒山村枕水听山文化驿站中展示了古铜镜的制作过程,还有细致精美的面塑、巧夺天工的剪纸等非遗技艺。来自四川广汇美术馆的张大千藏品(复刻)作品,与当地书画作品形成文化联动。峒山村新IP“归燕”也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武昌鱼文化旅游节活动中精彩亮相了,IP以纸鸢为具体形象,寓意无论飞得多高多远,都会有一根链接乡愁的线,也是乡村振兴带给归乡人才的憧憬与梦想,而峒山香米、莲芯茶、武昌鱼等各类特色文创及农特产品,则是传递峒山“乡愁味道”的载体。

未来,峒山村枕水听山文化驿站将聚焦于非遗、文创、艺术三大功能,包括开展系列非遗手工体验、艺术点亮乡村(联合武汉高校进行艺术家驻留及孵化)、峒山全域艺术乡野策展、非遗研学课堂、峒山IP及农创的孵化等活动。





推动农文旅业态有机循环
 
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生命
 
      近年来,长港镇峒山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和思考中,始终以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乡村发展道路为宗旨,坚持以农垦文化为魂,以水乡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通过创新创意和匠人精神,将峒山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要素紧密融合,策划和打造了一批特色乡村文旅新场景,催化和活跃农文旅融合新形态和消费业态。

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峒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努力建设现代种业之乡、山水乡愁之源、绿色示范之地、百姓幸福之家为目标,峒山一步步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如今的长港镇峒山村已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打好“水乡峒山·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牌,打响“乡愁归处·峒山老家”文旅品牌,以形态之“丰”,创业态之“收”,让峒山村成为中国乡村文旅“丰收”样板,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真正的累累“丰收”。

 
ICP备案号:鄂ICP备1700528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70402000191号    网站标识:4207040001
主办单位:鄂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系统管理入口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7-60896105    地址:鄂州市鄂城区凤凰街道办明塘路70号    点击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