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智能问答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擂响高质量发展“战鼓”!2024年鄂城区这样发力

信息来源:鄂州融媒 日期:2024-03-28
3月28日
鄂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鄂城区“三新三强”打擂台
厚筑全市“压舱石”2024年行动
并就相关情况答记者问
 
扫码观看新闻发布会视频回放
 
  01构建新产业、打造新环境、推进新治理,推动强产争先、强城争优、强村争效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鄂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2月21日,我区召开“新春第一会”,动员全区上下聚焦聚力开展“三新三强”打擂台、厚筑全市“压舱石”行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美好鄂城新篇章,为我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我市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打头阵、作贡献。
  聚力构建新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从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抢抓变量三个方面,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盘活存量,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发新芽。聚焦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聚力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加快打造鄂城钢铁低碳冶金生态圈,推动两大省级集群79家企业年营收增幅10%以上。
  扩大增量,加速推动新兴产业扎深根。围绕重点产业链和12家龙头领军企业,高位推行“链长+链主+链创”机制。每季度组织召开“双招双引”和政银企对接会,全年冲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实施重大项目106个。做实滨江科技新区,推动中新开维绿色食品产业园投产,支持顾地科技、鄂钢追加投资,支持武汉东智慧商城运营。
  抢抓变量,提前谋划未来产业播新种。通过学习武昌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学习昆山融合发展的创新做法,学习新加坡发展空港经济的思路举措,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塑造新的发力点,分析研判新的发展机遇,前瞻性布局未来新产业格局。
  聚力打造新环境,切实提高城市能级。以落实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发展星级酒店、高档商贸、大健康等服务业,推进“疤痕”治理,启动7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整社区覆盖达50%以上
  推动“吴都·乔街”开街运营,加快莲花山、凤凰山庄更新升级,服务园博园落地建设。聚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建设峒山、四峰山“一红一绿”和美乡村示范带、四峰山康养民宿群、峒山乡愁民宿群。
  聚力推进新治理,用好共同缔造机制。办好空港鄂城高质量发展讲堂和青年人才沙龙,锻造担当有为、克难有力、发展有效的攻坚先锋队。推进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建设,办好全省共同缔造试点,运用共同缔造的方法解决加装电梯、物业管理、停车难、家校社协同等治理难题,打造鄂城特色治理品牌,以改革创新举措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02优化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融合,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理想城市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加快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进度,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加快探索推进火车站、菜园头、熊八升等片区危旧房改造,全区新增停车场至少15个、主题文化口袋公园15个,建成鄂城市民之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三纵三横”鄂城段建设,协调推进花湖机场高速二期、大广高速新增东方山互通等项目建设,完成滨江科技新区“五横三纵三环”路网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启动凤凰山体育公园、仙人山红色教育基地等工程,升级改造公共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广场、百姓舞台等公共文化设施20处,新建“城市书房”“文旅驿站”10处。
  打造城市品牌,擦亮城市发展名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商贸街区,年底完成老城金十字街区升级改造工程,打造“一街一特一品”新格局。大力培育武汉东、高铁站商圈,攻坚盘活意邦广场、莲花中央广场等闲置空间,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外贸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引进知名城市综合体,推动凤凰山庄改造升级,发展星级酒店、高端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吴都·乔街”一期开街运营和二期建设,加快莲花山旅游区更新升级,服务园博园落地建设,打造吴都文旅新城、武汉都市圈旅游目的地。
  优化城市治理,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推进城市体检,做细“门前四包”“垃圾分类”“疤痕治理”,启动环洋澜湖、西雷山、吴王城城市更新项目,巩固“楼道革命”成果,完成“管线革命”任务,实现“楼顶革命”覆盖率60%以上。聚焦“一老一小”,深入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力争覆盖率达到50%以上。深入推进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建设,推动小区驿站建设全覆盖,推广物业服务联盟、信托式物业管理模式,落实物业企业管理“红黑榜”制度,打造智慧社区平台。继续攻坚推进拆迁未安置和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03聚焦实施基础教育提质“三个计划”,大力开展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
  实施强校计划,构建优质均衡教育新生态。深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红色铸魂”工程,打造党建“1+N”特色品牌。用两年时间,优化整合35所小规模学校。推进一批中小学幼儿园改扩建项目建设,新增公办学位3180个,深化教联体改革,办好“家门口”优质学校。加大智慧校园建设,配齐数字终端,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创建。四是开展“暖心守护”行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守牢防溺水、食品安全、校车安全、消防安全等“一排底线”,护航平安校园。
  实施强质计划,打造鄂城教育靓丽新名片。开展“空港鄂城是我家”竞赛活动,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抓实教育减负,巩固双减成效,改革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评价机制,创新教育评价激励办法,推进教联体共荣共生。大力实施体质强健、美育浸润和劳动教育、科学教育、书香校园等质量提升计划,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
  实施强师计划,培育“教育家精神”新教师。新招聘教师220人,优化教师配置保障,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鄂城强师工程”,建立“教师教学业务档案”,激发教师教学活力。配齐配强教研员队伍,大力推进“银龄名师教研指导组”计划,推进教育数字化与教学深度融合,深化教改研究,助推教学提质增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抓好教育家精神学习宣传,深入开展集中教育整顿,营造清廉教育生态。
  04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以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抓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狠抓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做实“田长制”,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推进撂荒地治理,坚决守住16.9万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产量7.4万吨。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三连工程”补短板项目,在花湖、杜山等地新建高标准农田0.7万亩。
  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挥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帮助脱贫户和监测户就地就近就业。
  深入实施“三乡工程”。着力引进100个“乡村创客”、20个“乡村合伙人”、10个“乡村CEO”,发展一批“新村民”。
  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依规有序流转土地。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重点培育中新开维生猪、武昌鱼和鄂城小黄姜3条产业链。实施武昌鱼小镇、李太婆农庄和岳石洪旅游综合体等农文旅融合项目。做优“峒山”“武昌鱼”等特色品牌。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三级体系,畅通消费品下乡进村、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实施国省干道风貌提升、厕所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百日整治”。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实施全域国土整治和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三山湖向阳港生态治理项目。深入推动长江大保护,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完善“镇—村—村民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领导作用落实到湾组。深化“一镇一品”文艺品牌创建和文旅赋能,组织农民丰收节暨武昌鱼文化旅游节、泽林旱龙舟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会活动。打造村集体经济百万元以上村16个,推动峒山村、华山村跻身全省百强村行列。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持续实施“两清两治两效”行动,盘活现有林地、撂荒地、闲置民房等“六废”资源,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和“双讲双比”行动,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和帮扶资源投向农村。
  科技引领农民致富。发挥农业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好鄂州特色种业研究院优势,支持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海大水产科技中心种业研究创新突破,建设高产试验区。充分利用高校院所和一批院士专家资源,推广“首席专家+专家团队+产业基地”等模式,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ICP备案号:鄂ICP备1700528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70402000191号    网站标识:4207040001
主办单位:鄂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系统管理入口
联系人:张俊豪    联系电话:027-60896105    地址:鄂州市鄂城区凤凰街道办明塘路70号    点击总量: